都说美国人会玩,这次更是玩出了“新高度”。4月25日,传闻特朗普政府可能效仿2020年大规模发钱,直接印2万亿美元来对冲“关税后遗症”。
这钱要干嘛?答案很简单:扫货!
扫谁的货?全球的货,尤其是中国的优质商品和资产。
面对这场“美元洪涝”,中国不是没办法,反而亮出了4招“硬刚”,直接把中美关系推上了新一轮的博弈巅峰。
一、老套路重演,美国的“印钱逻辑” 自2020年特朗普政府开始“撒钱救市”后,美国的印钞机似乎就再也没停过。彼时,2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直接推高了美国的通胀率,也让全球市场尝到了美元“泛滥”的苦头。
现在,2025年了,特朗普团队又想故技重施,试图通过“印钱+撒钱”来平息国内因关税政策导致的物价飙升和失业危机。
美国财政部早在4月10日就开会讨论过“提高债务上限”的问题,甚至明确表示要一次性满足未来两年印钱的需求。换句话说,美国早就做好了“疯狂印钱”的准备,而这次的目标则是通过美元“洪涝”来扫货全球,甚至可能直接瞄准中国的高质量资产。
为何选在这个时间点?因为7月是个关键节点。
美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·沃勒已警告,7月之后关税政策的“后劲”可能引发更多系统性风险,包括失业率飙升、企业裁员、市场恐慌等问题。特朗普政府若不及时“撒钱”平息民怨,2028年的总统竞选恐怕都没戏了。
二、美元“扫货”威胁,中国如何应对? 面对美元的“疯狂扫货”,中国显然不能坐以待毙。
于是,4月25日,中国正式亮出4招反击手段,每一招都直指美元霸权的根基。
第一招:抛美债、全球扫货 既然美国想“买买买”,中国也不甘落后。通过抛售美债、美股等美国资产,中国不仅可以回笼大量美元,还能将这些美元用于全球采购,比如能源、粮食以及其他国家的优质资产。
同时,这些资金还会被投入到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的基建项目中,帮助更多伙伴国家发展经济,间接削弱美元的全球影响力。
但这招也有代价:大量美元的流入可能推高国内的生产成本,同时增加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。不过,这种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的策略显然是应对美元“洪涝”的有效办法。
第二招:本币互换,绕开美元 美国想用美元霸权压制中国,中国就干脆绕开美元。近年来,中国已和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,直接用人民币和其他国家货币进行贸易结算。
这不仅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,还能进一步推广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。
当然,这一招也有短板,比如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,以及与一些国家存在贸易顺差时积压过多的对方货币。但长远来看,这种绕开美元的方式无疑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深度打击。
第三招:扩大金砖组织影响力 金砖国家一直是中国用来抗衡西方经济联盟的重要抓手。通过推动金砖国家之间的货币互通和结算,中国可以进一步削弱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。
虽然这一过程可能会面临成员国之间利益分歧的挑战,但只要能达成基本共识,金砖组织的货币合作就足以形成对美元的有效牵制。
第四招:发展数字化经济,直击美元软肋 数字化经济被认为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,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优势显然让美国颇为头疼。通过推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人民币的普及,中国有望彻底摆脱对美元的依赖,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种更公平、更高效的交易体系。
三、“美元洪涝”可能引发的全球连锁反应 美国的印钱行为不仅会对中国造成冲击,对全球其他经济体也将带来深远影响。尤其是那些对美元高度依赖的国家,如日本、英国和加拿大,它们既无法摆脱美元,又不得不承受美元贬值带来的“通胀之痛”。
此外,美元的“泛滥”还可能导致全球商品价格的进一步飙升,尤其是黄金、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。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,这种价格上涨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四、中美博弈的背后,谁输得起? 从本质上看,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较量,更是两种模式、两种理念的对决。
美国试图通过“撒钱+扫货”来维持其全球霸权,而中国则通过一系列反击措施逐步削弱美元的影响力。
但无论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上风,全球经济都将因此付出代价。物价上涨、市场动荡、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,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的“新常态”。
中美之间的这场货币博弈,表面上是“印钞大战”,实际上却是全球经济格局的一次深度调整。对中国来说,这不仅是一场挑战,更是一次机遇:通过推动人民币国际化、发展数字经济,中国有机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。
然而,在这场硬仗中,没有人能独善其身。你怎么看这场“印钱+扫货”的博弈?
你认为谁能笑到最后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!
